第59章 仁悫

李皇后拢共撑了一年多,直到李家在祖籍那边站稳了跟脚她才舍得闭眼。

闭眼之前李皇后与永平帝密谈半个时辰,期间皇太子、太子妃、十四皇子和晀、明靖公主钰瑾和怀硕公主平安都陆续到了,但仍被拦在殿外。

“……好,朕答应你。”

这时候殿里动静并不大,但足以让外边的人听见这场谈话以永平帝的妥协告终。

永平帝从坤宁宫出来的时候恰巧碰上匆匆忙忙赶来的李清平和恪妃,三面相对一下子竟无话可说。

什么时候相伴几十年的人也落到这种地步了。

还是李清平先行了一礼,道:“皇上,臣妾们就先进去探望皇后娘娘了。”

“……”永平帝按了按眉心点点头:“你们进去吧。”

李皇后躺在内殿的软榻上,气息微弱如游丝。这会子刚过完年还没一个月呢,窗外尚飘着细雪,殿内地龙烧得再旺,但她也感不到再多的暖意了。

这一年多来,宫里眼看着这位曾经雍容华贵的皇后一点点被病痛吞噬,如今只剩下一把枯骨。

殿里皇太子和曤已经在榻前哭得泣不成声,三十多岁的男儿如今像个幼孩一样悲痛祈求着母亲不要离开自己。

“傻孩子,说的什么胡话。”李皇后慈爱地看着皇太子,这孩子已经长得那么高大,不再是需要母亲搀扶着才能摇摇晃晃走路的孩童了。

和曤长大后平时基本已不用李皇后操心什么,不过到底是母亲,李皇后刚刚已经为这个孩子做了最后一件事,有了永平帝的承诺,皇太子的位置会更加稳固。

“阿娘最遗憾的恐怕就是没法亲眼看着你坐上去了。”李皇后握了握太子宽厚的手,“和曤,日后定要越发沉稳,小心谨慎。”

皇太子哭喘着应下。

李皇后又招手让其余几个孩子到跟前来一一叮嘱。

首先是钰瑾。

“钰瑾,你非我亲生,甚至五六岁的时候就一直长在你姨母身侧,除了嫡女的名头我自认为什么都没给你。你是长女,从古至今长子长女的地位都是不一般的。和晏没了之后皇上对你更是珍爱,只要安分守己一生无虞。”

再是平安。

李皇后嘴唇动了好几下,在最后还是瞒着:“你的身子不好,阿娘对不住你。别哭了,再哭就又要喝苦药了。”

平安不怕喝药,断断续续啜泣着。

最后是和晀。小小的孩子,没满八岁就要与母亲天人两隔,李皇后最心疼他:“和晀,以后要乖乖听定姨母的话,知道吗?阿娘没法陪着你一起长大,你一定不能调皮。”

皇家的孩子都早慧,和晀明白今儿这场面代表什么。前几日哭着闹着要太医治好李皇后,不然就让他们掉脑袋,被李皇后好生斥责,最后见到母亲咳血才慌了神,如今一想起来那满是血的帕子就害怕,只能乖乖听着:“母后、母后,儿子知道了。”

孩子们都交代好了,李皇后精神明显更差了。她让孩子们都出去,只留下李清平和恪妃。

李清平和恪妃跪在榻前,交叠的两双手紧紧握着李皇后冰凉的手。

“姐姐..……”李清平的声音哽咽,知道李皇后如今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李家已经在祖地安定下来了,您放心。大伯父前些日子特意来信,祖宅已修好,祠堂的匾也换了新漆。他们都在等你安安心心地走。”

李清平的大伯父,也就是李皇后和恪妃的生父。李皇后眼睛里亮起点点光芒,嘴角牵起一丝极淡的笑意:“好……好,有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她的目光越过李清平和恪妃,望向殿外纷飞的雪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雪夜,烛火下少女满怀心事地在绣嫁衣。

“很快……就是我与皇上成婚的第三十七年了。”

显顺十七年春,李皇后成了宣亲王妃。

三十七年啊,李皇后如今也不过五十多岁,这样一看她大半辈子都被困在了王府高门和皇宫朱红墙里。

“清平、清妍,我要先走了。”李皇后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记住……你们不止要继续活下去,还要活得漂漂亮亮的,耐心等等吧——”

话音未落,那只枯瘦的手突然垂下。

“娘娘!”

“姐姐——”

“皇后娘娘——薨了!”

坤宁宫内顿时哭声一片。李清平伏在榻前,泣不成声。这个护了她半生的姐姐,最终还是走了。

永平十五年岁始,坤宁宫皇后李氏薨逝,举国哀悼。

丧钟敲响的时候永平帝有些回不过神。显顺三十六年母亲离开了,永平十二年年末时他送走了抚育他长大的皇祖母,如今不过才两年多光景,连发妻也走了。

丧钟在皇宫上空盘旋,一声声撞得永平帝心口发闷。他站在坤宁宫殿外屋檐下,龙袍下摆被寒风卷得微微晃动。

恍惚间,永平帝竟想起显顺三十六年那个同样飘雪的日子。那个时候冬至刚过不久,殿内哭声一片,唯有他僵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离别。

永平帝对李皇后其实对当时献贵妃的态度没多大区别。

——同样的,亲近是有的。毕竟三十多年夫妻,是最紧密无间的关系,更不用提他们还曾一起谋得皇位。但是更多的是疏离。李皇后太完美,是李家量身定做的皇家媳妇,那么多年鲜少差错,让永平帝每每面对她都有种无力感。这几年更是多了猜忌,对李家势大的担忧。

但是李皇后太精明了,她做好了一切准备,以自己的死保住了她要护着的所有人。

坤宁宫里头李清平和恪妃在哭,刚刚冲进去的皇太子等人也在哭,永平帝下意识抬步想去看看,脚刚迈出又顿住 ——他怕见着那具没了气息的枯骨,更怕面对那句“成婚第三十七年”的遗憾。

三日后,皇后丧仪的章程拟好呈到御前。永平帝盯着奏疏上“谥号孝淑皇后”几个字,指尖反复摩挲着宣纸边缘,忽然开口:“加‘仁悫’二字,称孝淑仁悫皇后。”

克己复礼为仁,谨慎为悫,李皇后这一生无非就是这样了。

“朕答应了皇后,李家三代安稳,皇太子安稳……你和恪妃也安稳。”

当夜永平帝召见了李清平,这样轻声道:“朕既然答应了,就不会反悔。但是也有条件,你应吗?”

李清平哭肿了眼,此时也只是强撑,苦涩地笑道:“皇上心中已有成算,又何须假惺惺地过问臣妾?皇上只管下旨吧。”

永平帝静静地看着她,又是深深的无力感。

很快,乾清宫有圣旨陆续颁布。

第一道,晋封永和宫定贵妃为皇贵妃、钟粹宫婉妃为婉贵妃、启祥宫庄嫔为庄妃。皇贵妃居永和宫静摄,非诏不得出;承乾宫恪妃享贵妃份例,特允皇庄荣养;宫里容贵妃、婉贵妃共摄六宫事,嘉妃、安妃、庄妃协理。

第二道,命皇太子和曤监国,日常奏章由太子与内阁会同批答。皇三子敦郡王和显举家镇守陇原;皇五子化郡王和曔举家迁往豫州。

第三道,李氏外戚三代以内,不得入官场,非谋逆之大罪亦永不加罪,以全皇后遗志。

第四道,自今而后,永平帝宫中永不复立皇后,以慰孝淑仁悫皇后之灵。

四封圣旨一出,满朝哗然。

后宫亦是有所动荡。永平帝宫中不会再有第二位皇后,李清平成为独一位地位尊崇的皇贵妃,却只能幽居深宫。六宫之权被分散在两位贵妃和三妃手里,而恪妃则是被遣去皇庄,完全被排在权力之外。

前朝则是觉得帝心深不可测。让皇太子监国,这是看重皇太子的意思,但偏偏又把与皇太子最亲密的两位皇子送出京城。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说压抑了李家外戚吧,但是不复立皇后,李家就会是本朝唯一的皇后娘家,地位还是超然的。

哎,帝心深不可测、深不可测啊!

唯有李清平知道这些仁悫皇后用最后一口气,替李家、替皇太子、替她和恪妃所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只是恪妃去了皇庄、和曔离京,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

永和宫的门,在孝淑仁悫皇后入了地宫那日便落了锁。

铜锁扣合时,一声脆响,像是谁把三十七年的宫门旧事,一并关在了里头。

李清平站在院中,抬头望见宫墙之上的天,那么蓝,那么广阔。

宫墙那么高啊,困住了那么多人。

前些日子容贵妃和婉贵妃已经势同水火了。这两位同时入宫,一个有家族背景,一个有皇子傍身,如今并尊贵妃位,谁也不让谁,都争着要做后宫最厉害的那个。

那日妃嫔们来给李清平请安,容、婉两位是全然不顾上头还坐着一位皇贵妃了。

三妃里,嘉妃、安妃仗着资历独善其身,两位贵妃吵得急了还能捻着佛珠道一句心平气和动怒伤身;庄妃一如既往端庄沉稳,实则看向李清平的眼神有着抹不开的忧愁。下边静嫔、齐嫔、乐嫔还有前一年才封的煦嫔在这氛围里惶惶不安。

在这深宫之中,有人要权利,有人求神佛,有人疯魔痴狂,有人清醒谨慎。

而李清平冷眼瞧着下面的闹剧,只是静静地活着。

活到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呢?

活到皇太子登基吧。

只要等太子登基。

所以我们女主就这样活到一百岁熬死了所有人[狗头]

其实不怎么会写这类文,有什么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比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9章 仁悫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娘娘长命百岁
连载中番茄鱼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