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全息狂潮

自打两天前,那几位在科技圈和游戏圈都颇具分量的博主同步开启预热直播后,整个网络就像被按下了沸腾键。

彼时正值周五晚八点,本该是综艺与电竞直播平分流量的黄金时段,可当“老小孩”“小鱼摆摆”“科技美学”这三个分属不同领域、粉丝合计破亿的账号同时弹出“《第二世界》终极预热”的直播卡片时,各大平台的服务器瞬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冲击——有观众截图显示,某直播平台的弹幕延迟达到了惊人的47秒,满屏的“来了来了”“终于等到了”几乎盖过了主播的声音。

直播画面里,博主们先是展示了那款早已在PV中露过面的手环——透明质感的环身泛着冷光,内侧的微电流触点在镜头下若隐若现,边缘处蚀刻的银色纹路细看竟像是由无数个“∞”符号串联而成。

当他们将手环扣在手腕上时,弹幕还在调侃“这不就是块智能手表改款”“怕不是智商税”,甚至有人刷起“399还是499?我先冲为敬”的玩梗评论。然而下一秒,所有弹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断,直播间陷入诡异的死寂。

只见博主们戴上手环的片刻,手环突然迸发暗红色光晕,那光芒并非均匀扩散,而是像有生命般沿着手臂向上蔓延,所过之处,空气里浮现出细密的金色粒子,如同被惊扰的萤火虫。

紧接着,以他们为中心,一道肉眼可见的能量涟漪凭空扩散,所到之处,直播画面开始剧烈花屏,像是老式电视被强磁干扰,弹幕框里的文字扭曲成乱码。

三秒钟后,当涟漪消散,屏幕中央赫然“打印”出一具三米高的银色舱体——棱角分明的舱身覆盖着流动的全息纹路,随着光线角度变化折射出虹彩,透明舱门内泛着柔和的蓝光,正是玩家们梦寐以求的全息游戏仓。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具凭空出现的舱体并非虚影。有博主下意识伸手触碰舱壁,指尖传来清晰的冰凉触感,甚至能感受到金属特有的细微纹路;“科技美学”的主播当场翻出卷尺,镜头全程对准刻度,最终报出“210cm×105cm×180cm”的精确数据。

直播镜头怼近拍摄,能看到舱体底部的能量槽正随着手环的红光同步闪烁,仿佛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能量共鸣,连舱门边缘的密封胶条都清晰可见。

“这不是投影,是实体化构建!”弹幕里,ID为“光学工程师老李”的网友疯狂刷屏,他的认证信息显示为某高校光电实验室研究员,“现有全息技术最多能模拟光影,通过空气折射率变化形成视觉幻象,怎么可能直接生成具有物理质感的物体?这违背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重组?能量转化?这已经超出现有科技理论了!”另一位带“物理学博士”认证的网友紧跟着反驳,“即便是最前沿的纳米组装技术,构建这么大的物体也需要数小时,而且需要精密的反应舱!”

这段直播片段在48小时内被剪辑成上百个版本,在各大平台疯传。

技术流UP主逐帧解析光晕变化,游戏博主畅想舱内的沉浸式体验,甚至连营销号都学会了用“颠覆认知”“降维打击”等词蹭热度。

#全息舱凭空生成原理# #第二世界技术颠覆#

#种花国全息突破天花板# 等词条像接龙般霸占热搜榜,前二十条里有十六条都与这场预热相关。

科技圈的反应更是堪称“地震”。凌晨三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官方账号突然发布长文,标题直指核心——《从光线折射率分析舱体的非全息特性》。

文中逐帧分析舱体生成时的光谱数据,结论是“不符合现有任何全息成像模型,舱体表面的漫反射系数达到实体金属的97%”。

几位常年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院士罕见地在朋友圈发声,68岁的VR领域泰斗周明院士甚至写道“愿意放下手头项目,申请去研发团队当实习生”。

甚至有海外科技公司的高管连夜发邮件给《第二世界》官方,语气急切地询问技术授权可能性——毕竟,能在常温环境下,仅凭一个手环大小的设备就完成从能量到实体舱体的瞬间转化,这已不是“游戏设备”的范畴,而是足以改写人类对物质形态认知的突破性进展。

有消息称,某硅谷巨头已开出“技术授权费 利润分成”的天价合同,只求获得优先合作权。

网友们更是炸开了锅。有人开始测算成本——“如果这种技术能民用,以后搬家都不用找货车了,直接把家具‘投影’到新家就行!”“以后救灾是不是能直接‘打印’临时住房和医疗设备?”

这两天里,热搜榜就像被这场“全息狂潮”焊死了。

从“全息舱会不会压塌楼板”的搞笑讨论(有建筑设计师下场科普“经测算舱体密度约为2.3g/cm?,相当于铝合金,普通楼板完全承重”),到“物质重构技术是否违反能量守恒”的硬核分析(某985物理系教授在知乎开直播,用熵增定律解释了三个小时,最终结论是“可能涉及未知的能量输入方式”),再到“普通人何时能用上同款设备”的全民畅想,热度居高不下。

然而,这场席卷全网的科技狂欢中,一个细节的披露像投入沸水中的冰块,瞬间激起新的讨论漩涡——在直播接近尾声时,“老小孩”调试设备时随口提了一句:“对了,全息舱需充能后使用,具体方法等游戏上线就知道了。”

短短一句话,让原本沉浸在“技术突破”狂喜中的网友们突然冷静下来,紧接着,两个问题像藤蔓般缠上所有人的心头:

“这神秘的能源究竟是什么?”

“又该怎么给它充能?”

最先炸开的是科技论坛。有网友截出全息舱底部能量槽的特写图,用光谱分析软件比对后发现,槽内闪烁的红光与核电站冷却剂的荧光光谱有63%的相似度,于是大胆猜测:“难道用的是核能?可一个手环大小的设备怎么可能搭载核反应堆?就算是钍基小型化装置,辐射屏蔽层也不止这点体积!”

这话立刻引来反驳:“就算是微型核能,辐射安全怎么解决?总不能让玩家戴着‘移动核弹’玩游戏吧?”

更有人翻出物理课本拍照科普:“能量密度这么高的设备,充能时的散热问题能解决吗?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必然产生热量,万一爆炸了怎么办?”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则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人联想到科幻小说里的“零点能”,觉得这种能凭空生成实体的技术,必然依赖某种取之不尽的宇宙能源:“说不定是利用了真空量子涨落,从虚无中提取能量!”。

有人盯着手环上流动的红光,猜测是“生物电能转化”——“说不定手环会吸收玩家的体温或运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驱动全息舱?那以后玩游戏还得先跑步充电?”

甚至有玄学爱好者加入战局:“这颜色像极了古籍里说的‘灵能’,该不会是某种未被发现的超自然能量吧?”“我奶奶说这是‘气’的实体化,老祖宗早就发现了!”

而“充能方式”的猜测更是五花八门。有网友根据官方放出的模糊示意图,推测是“无线感应充能”——“就像给手机无线充电一样,可能需要搭配特定的充电桩,只是现在还没公布”。

有人觉得会更“黑科技”:“说不定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电磁波?毕竟基站信号、WiFi信号无处不在,要是能转化成能源,岂不是永远不用断电?”

还有人脑洞大开:“会不会是‘情绪充能’?玩家越期待,手环吸收的‘精神能量’就越多,充能速度越快?那这游戏上线第一天肯定全网满电!”

这两个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甚至盖过了“全息舱本身”的热度。

科技博主们连夜制作“能源猜想”视频,对比现有十几种能源形态的可能性,播放量动辄破千万。

更耐人寻味的是官方的态度——面对铺天盖地的追问,他们只在官微留下一句模棱两可的回应:“能源取自‘第二世界’本身,充能方式将在玩家进入游戏后揭晓”。

这短短一句话,更是把悬念拉满——“第二世界”是游戏里的虚拟世界?难道能量能从虚拟向现实逆向传输?这已经超出了能源问题的范畴,几乎触及了“虚实维度交互”的哲学命题。

于是,在等待内测开启的这两天里,全网都陷入了对“能源之谜”的集体解谜。

有人把官方回应里的“取自”二字拆解分析,认为这暗示了能源并非“生成”而是“提取”;有人对比不同语言版本的措辞差异,发现英文版本用的是“draws from”而非“generates”,更印证了“提取说”。

甚至有程序员试图从游戏预约页面的代码里寻找线索,虽然只找到一段乱码,但仍被网友解读为“能量传输协议的加密信息”。

毕竟,一个能支撑全息舱实体化的能源系统,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舱体本身——它不仅决定着这款游戏能否稳定运行,更可能预示着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全新方式。

如果真能从“虚拟世界”提取能量,那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创造数字模型,来获取现实世界的能源?这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这两个问题,就像悬在所有人头顶的问号,让这场本就充满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又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随着《第二世界》内测开启的倒计时越来越近,人们的期待与困惑也在同步发酵——毕竟,无论答案是什么,这场由一个手环和一具舱体引发的风暴,都注定要改写人类对科技、对世界、甚至对存在本身的认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傀儡逢生
连载中悄悄不闯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