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灵山北邙

“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下葬?”沈安疑惑地问。

按李珣的说法,这时离尔太祖驾崩都过去快一年了,现在才来处理下葬的事情,未免也耽误了太久。

他猜测道:“是因为他去世太早,陵墓还没来得及修好吗?”

沈安前世在历史书上读到过一些这样的案例,虽然不多,但历朝历代总会发生几次。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皇帝往往一登基就会开始修墓,即便如此,修建皇陵这样的大工程,在科技尚不发达的蓝星古文明时期,往往动辄需要耗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久。

要是皇帝本人离线太早,也难免会出现人已经死了陵墓却还没修完,这种“葬了么”订单未能及时派送的情况。

“不是没来得及,是一直没有修。”李珣道,“据说,他本欲入葬北邙,因此在世时始终未修陵墓,但后来此事未成,新皇下旨为他建了陵寝。”

“北邙”,这个词触动了沈安的神经。

他抓住李珣讲述的间隙,见缝插针地提问:“是“生于苏杭,葬于北邙”(1)的那个北邙吗?”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话倒有点意思。”李珣重复一遍,看向沈安,眼中带上点欣赏的意味,“这是你想的?”

沈安一时哑然,这并不是他想的,而是前世沈父教他读书时曾说过的话,不知是由这位语文老师自创,还是从他哪本书上看来的。

犹豫一下,沈安含糊道:“不是,是从家父处听说的。”

“你父亲?”

李珣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语气变得急切了几分,“你叫长安——长安是你的名吧,你有姓氏吗?你姓什么?”

李珣怎么突然问这个?

沈安莫名其妙了两秒,脑海中突然闪过一种可能。

不会吧?

他赶紧出声澄清,“我姓……”

“沈”字到了嘴边,连“sh”的音都发出来了,沈安的余光看到旁边的楼兰,心中莫名一凛,话出口时,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字,“盛,我姓盛,盛长安。”

“盛长安。”听了沈安的话,李珣顿了顿,再次开口时,语气已经恢复平静,淡淡赞了一句:“盛世长安,是个好名字。”

他没等沈安再说话,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没听过你说的这话,但既是说“葬于北邙”,想来应当是同一个了。”

他接着道:“这天下间,从贩夫走卒到王侯将相,无人不知灵山北邙,概因此处为圣人墓,唯有于人间有大功德之人,方能入葬北邙山。”

“故而无论多么不慕名利,目下无尘之人,说起收骨北邙,总都不能免俗,前朝这位开国皇帝也不例外。”

李珣:“更何况,于他而言,这北邙山还有个独一无二的好处,此处为天地间风水气运汇聚之所,有山灵护佑,万邪不侵,万恶不入,若葬在此处,他便永远不必担心他死后会被人挖坟掘墓了。”

沈安点点头,他前世所知的那个北邙山当然并没有这样的本事,看来这是游戏增加的新设定了,在心中记下这个知识点,他又好奇地问道:“那这件事为什么没成功?”

“因为有人在他死后,将这件事压了下来。”李珣原本似乎并不打算细说,但看沈安依旧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自己,便顿了顿,道:“据说,老皇帝死前曾留下一道秘旨,待他死后,要将他葬入北邙山,但这道遗旨并未颁布,也不曾执行。”

沈安发现,李珣的叙述总是以“据说”开头,也不知他是从哪里“据”来这么多前朝皇室的隐秘。

这身处瓜田埋头苦吃的感觉如此熟悉,恍惚间,沈安竟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前世,午休时一边吃饭,一边在小电视平台上看知识区博主做科普揭秘的时候。

沈安不解道,“先生,既然这是人人求而不得的大好事,那为什么要扣下遗旨?”

“要能葬进去,才是大好事。”李珣微微一哂,“要是葬不进去,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啊?”沈安听懂了李珣的言下之意,一愣,“您的意思是,还有可能葬不进去吗?”

“当然——”李珣从沈安的表情中看出他的茫然,皱眉道,“你既知道北邙山,竟不知北邙并非谁想葬就能葬的吗?”

被老师抓住知识漏洞的感觉又来了,一回生二回熟,沈安道:“让先生见笑了,我确实对北邙所知不多,只从前听父亲随口提起过几句。”

李珣不知想到了什么,微叹口气,然后才对沈安道:“唯有身具大功德者可入葬邙山,但你有没有想过,古往今来,这世上想成圣成神者不知凡几,以为自己功德可至神圣者亦不在少数,难道这些人都能葬进北邙山吗?”

对啊,沈安心中一动,这就像皇帝在泰山封禅一样,按道理说,唯有如秦皇汉武那样,开创盛世,立下不世之功的皇帝才能封禅泰山,像汉光武,唐玄宗那样的也能算够格,大部分人要脸,知道自己不够资格,也不会往上凑。

但打不住这世上总有些没有自知之明的,如宋真宗,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也敢去泰山封禅,结果泰山自从被他封过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了。

沈安前世看到这一段时,就在心中腹诽,多半是后来的皇帝一看,这种货色都去了,要是自己也去,岂不是要么和他掉到同一档次,要么说明自己是和他一样沽名钓誉又不要脸皮的人,这谁还敢去?

泰山封禅至少还有个“做了皇帝才能去”的门槛,中华上下五千年,总共几百个皇帝,也就出了一个宋真宗,北邙山可是只以功德论,按李珣的说法,从平民百姓到王侯将相,无论身份地位,只要是对人间有大功德的都可以。

但有没有大功德又不是考试打分,说到底是件自由心证的事情,万一有人就是觉得自己特别有功德呢?

按照几百人出一个宋真宗这种的概率,现在北邙山不早漫山遍野全是坟包,住得比早八点的地铁还挤了。

沈安揣度着李珣话中的意思,“先生的意思是,葬入邙山需要经过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人才能被允许在那里下葬?”

但这要怎么审核?功德又不是工作量,还能计算吗?

李珣解开了沈安的疑问,“邙山有灵,若有大功德者之遗骨至,会生七种异象,天挂虹彩,空布祥云,日照紫烟,地绽青莲,百花齐放,瓜果坠枝,鸟兽拜服,合称邙山七圣象,此外,还会有过往葬在邙山的圣人魂魄前来接引,唯有引动圣象,受圣人接引,方能入葬邙山。”

“那也就是说,如果前朝这尔太祖的遗骨到了北邙山,却不能引动七圣象,也没有圣人魂魄来接引,就说明他不够资格葬入邙山了?”

沈安明白过来,虽说全天下不够资格葬在北邙的大有人在,但真到了门口却被一巴掌拍下来,说不够资格,那就丢脸丢大了。

普通人丢脸还没什么,但一国皇帝嘛,丢的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脸了,而是整个朝廷的脸,当然,也是整个皇室的脸,包括尔太祖那不知道懂不懂什么是丢脸的豆丁儿子。

李珣微微颔首“不错,当时新皇登基不满一年,朝廷局势尚不平稳,若出现开国皇帝被邙山拒之门外的事,后果难料,因此这份入葬北邙的遗旨被压了下来,新皇下旨,为他父亲另选福地,修建陵墓。”

“有皇帝下旨,能工巧匠自然是不缺的,想修什么样的坟都能修,但有一件事是尔氏的心病,他们自己靠挖人坟墓起家,因此格外怕有朝一日别人也掘到他们头上,这才想到了用方寸石修墓。”

兜兜转转说了这么多,终于又回到了方寸石上。

如前所说,虽然方寸石能防遁术,但皇帝又担心用方寸石修陵,可能会让人反倒借此推测出皇陵所在的位置,招来更多觊觎,可要是弃用方寸石,如何防遁术又成了新的问题,左右为难。

但当皇帝的好处在此时体现出来,遇到了为难的事情,大可不必为难自己,可以用来为难别人。

皇帝下令给负责主管修陵墓的官员,让他务必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若解决不了,就解决掉他,让他直接去给先皇陪葬。

说到这里,李珣停了下来。

犹如追文追到关键时刻却突然断更,沈安下意识追问:“是什么?”

问出口的下一秒,沈安意识到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这个官员肯定找到了办法,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这座山里埋了这么多方寸石,李珣刚刚上山时却能丝毫不受影响地使用遁术。

奇怪的是,李珣却并没有立刻回答,沈安也没有再问,不是因为他已经猜到了答案,而是因为他看见了李珣的眼睛。

在这一刻,李珣眼中流露出了一种让沈安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情绪,他反应了一下,意识到自己曾见过类似的情绪,是在镜子里,在他一夜之间突然永远失去了父母之后。

那是只有人在最悲痛时才会产生的伤心和难过。

但除了伤痛外,李珣的眼中还混杂着一些陌生而狰狞的东西,仿佛是平静的海面上,悄无声息地出现了一头利齿森森的海怪,在囊萤幽暗的光亮下,看起来几乎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沈安试图去分辨那是什么,但最终没能成功,因为李珣很快就把它们全都收敛了下去,要不是沈安听故事听得太专注,注意力一直放在他身上,确信自己不会看错,他甚至要以为是自己在中毒的副作用下产生了幻觉。

就在此时,一条消息突然出现在沈安眼前。

【私聊】楼兰:记得吃丹药。

注1: 来自网络。

谢谢大家的评论和营养液!暑假快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灵山北邙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开局一支笔[全息]
连载中一只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