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弥漫着咖啡与金属的气息。瓷跟着南斯拉夫穿过蜿蜒的石板小巷,铜器店的门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这家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作坊有着奥斯曼风格的拱门,门楣上刻着阿拉伯纹样与斯拉夫字母交织的店名。
"艾哈迈德是我在战争时期的老战友,"南斯拉夫推开门时解释道,"现在他是波斯尼亚最好的铜器匠人。"
作坊内,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正俯身在铜盘上雕刻繁复的几何图案。听到门响,他抬头露出惊喜的笑容,放下工具与南斯拉夫行了个贴面礼。
"这位就是你说的中国同志?"艾哈迈德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塞尔维亚语问道,好奇地打量着瓷。
瓷注意到老人右手缺了两根手指——战争的痕迹。他郑重地伸出手:"很高兴认识您,同志。我对您的技艺久仰大名。"
艾哈迈德哈哈大笑,握住瓷的手:"政治归政治,艺术归艺术。来,看看这个。"他领着两人来到工作台前,指着一套精美的铜咖啡具,"这是为埃及大使定制的,融合了伊/斯/兰图案和社会主义元素。"
瓷俯身细看,铜壶上刻着麦穗与工厂烟囱交织的纹样,传统阿拉伯藤蔓中巧妙地隐藏着五角星。这种融合让他想起景泰蓝工艺中中西合璧的尝试。
"你们也在探索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结合?"瓷忍不住问道。
"必须的。"艾哈迈德拿起一根雕刻针,"社会主义不是要消灭差异,而是要让所有文化平等对话。"他瞥了眼南斯拉夫,"虽然我们这位朋友有时太理想主义。"
南斯拉夫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却从工作台上拿起一块铜片和工具:"让我展示一下。"他修长的手指灵活地操纵着刻刀,不一会儿,铜片上浮现出简单的轮廓——一朵莲花,旁边是南斯拉夫的山峰。
"粗糙了些,"他将铜片递给瓷,"但意思到了。"
瓷接过铜片,指尖不经意擦过南斯拉夫的指节。那触感让他想起北京琉璃厂的老师傅们——同样的灵巧与坚定。他端详着这简陋却生动的图案,某种灵感突然闪现。
"可以借我工具吗?"
在得到许可后,瓷拿起一根细针,在莲花旁边添了几笔。很快,一条细小的龙纹环绕着山峰,东方与巴尔干的象征和谐共存。
"妙极了!"艾哈迈德拍手称赞,"看,这就是我说的——不同文化碰撞出火花。"
南斯拉夫凝视着瓷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天窗洒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他注意到瓷手腕转动时露出的那截白皙皮肤,和中山装领口若隐若现的锁骨线条。
"你应该试试雕刻整个盘子。"南斯拉夫声音突然有些哑,他清了清嗓子,从架子上取下一块未加工的铜盘。
接下来的两小时,瓷全神贯注地学习波斯尼亚金属雕刻技艺。艾哈迈德耐心指导他如何用不同粗细的针刻出深浅不一的线条,南斯拉夫则时不时"不小心"碰触他的手臂调整姿势。当瓷终于完成一个简单的星月图案时,作坊里已经飘满了土耳其咖啡的香气。
"休息一下吧。"艾哈迈德递给他们两杯冒着泡沫的黑咖啡,"尝尝正宗的波斯尼亚咖啡。"
瓷小心抿了一口,苦得皱起眉头。南斯拉夫笑着往自己杯里加了两块糖,推给瓷:"试试这样。"
瓷接过杯子,注意到杯沿上南斯拉夫嘴唇留下的淡淡痕迹。他犹豫了一秒,还是就着同一个位置喝了一口。甜苦交织的味道在舌尖绽放,就像此刻心中那种说不清的滋味。
"好多了。"他低声说,将杯子递回去。两人的手指在杯柄处短暂相触,南斯拉夫似乎刻意多停留了一秒。
离开作坊时,艾哈迈德送给瓷一套雕刻工具:"带着它,也许有天你能做出融合两国特色的作品。"
"我会珍惜的。"瓷郑重地将工具包好,放入内袋。南斯拉夫在一旁看着,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