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的荧光照亮房间一角,光标后移,李若言敲下最后一个句号。
对陶冉的报道终于完成,这耗费了李若言相当多的精力,从前期沟通到最终成文几近半年,而真正书写的时间却只有两个夜晚。
在这个过程中,李若言将视线毫无保留的投向陶冉,几乎翻遍了陶冉的所有资料,了解她每个人生阶段和每个转折。
甚至在某些瞬间,李若言成为了陶冉人生的共同经历者,与她共同捧起科创比赛的冠军奖杯,与她共同满怀憧憬地加入研发团队,与她共同在审讯室里茫然无措。她钦佩她的智慧,也同样怜惜她的遭遇。
数字翻转,时间来到凌晨三点。
最后一遍校对后,李若言设置好定时发送,明天一早,这篇关于陶冉稿件就会出现在编辑的邮箱当中。
做完一切的李若言没有立即关闭电脑,她新建文档,任由空白的页面里光标不停闪烁却无动于衷。
李若言单手托腮,双眼无神地望向虚空,往日白皙红润的脸庞此刻黯淡无光,太阳穴鼓动,呼吸声在静谧的夜晚不断放大。倘若李若言有吸烟的习惯,现在来一根恰如其分。
李若言如同雕像一般定格,但大脑却异常活跃。“探求欲”是李若言保持工作热情的法宝,此刻却成为她失眠的元凶。
对陶冉的专访告一段落,但是事件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迷雾萦绕着李若言让她夜不能寐,“秘密”的吸引力非常强大,它诱惑着李若言输下一个个字符。
艾伦为何被害?
凶手究竟是谁?为何长着与陶冉相似的脸?
亚当去了哪里?他是如何消失?
智械生命究竟在掩盖什么?他们指控陶冉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
……
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答。
身处漩涡中心的陶冉对她仍有保留,美国警方对案件调查也陷入停滞。时空相隔,李若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一人之力太过渺小,她寄望于稿件发出后让案件再次掀起波澜。但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声量毫无把握。
现如今,人们正在被信息洪流所裹挟,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轮番轰炸。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一切情绪,曾经引发巨大音浪的全球**件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终究难逃被遗忘的结局。
李若言不得不做好稿件一经发布便犹如投石入海的心理准备。
完稿时的愉悦褪去,无力感混杂着倦意袭来,身体对这种无视健康的熬夜现象发出最后警告,睫毛低扫,眼前的文字失去原有形状,李若言沉沉睡去。
指示灯快速闪烁两次,检测到李若言已经进入深度睡眠,智能管家贴心地为她收拾残局,窗帘无声无息地合拢,灯光渐渐调至昏暗,空调被调至适宜温度……
*
天空泛白,世界迎来晨曦。
而李若言却迎来独属于新闻人的至暗时刻——呕心沥血完成的满意之作,不能发布。
编辑办公室里,百叶窗紧闭,遮住宽大明亮的窗户,简洁的装潢点缀清新绿植。办公桌上的纸质稿件杂乱摆放,积压成堆,甚至地面也不能幸免于难,厚重的资料文件一摞压着一摞。
“我能懂你的心情,但话又说回来,当记者嘛,谁没有被毙过稿子呢。有时候选题时就被毙,有的跟进过程中被毙,也有人辛辛苦苦写完了稿被毙,总之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说话的是李若言的责任编辑,关聪,四十来岁,带着黑色半框眼镜,说话间带着烟草味道,头发有着日益稀疏的趋势。
“关老师,是我哪里写得不好吗?”李若言呼了一口气,话语从她喉咙挤压而出:“我可以改,您看怎么改比较好?”
“这不是改不改的问题,写得很好,写得确实不错。”关聪也有些为难,他抬手推了推眼镜,给出最后审判,“只是暂时先不发了。”
李若言:“我不明白,既然写得不错为什么又不发布,我想要一个解释。”
关聪略微停顿,似乎正在权衡,他斟酌开口:“主要是陶冉她本身很……怎么说,很微妙。”
“她曾经被指控两项罪名,虽然无罪释放,但是现在案子悬而未决,谁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这种有争议性的人物报道我们还是要谨慎一些。”
采访之前,李若言报题并通过了层层批准,现在采访结束只等发文,编辑却认为选材不妥。
李若言能够理解关聪的顾虑,但这样的转变令人难以接受:“关老师,我上报选题的时候你们说——”
“若言!”关聪抬高音量,打断李若言继续说下去,“选题是选题,发稿是发稿。没有不能做的选题,只有不能发的稿子。”
关聪意识到自己过于急切,于是放缓语气安抚:“我知道陶冉有意逃离大众视野,你搞定陶冉一定花了很大功夫,专访机会也实在难得,她能给我们独家报道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稿子我认认真真看了,整片文章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展现陶冉的成长变迁,还深度讨论了仿生人社会影响和伦理安全,讲得十分全面。”
关聪说完顿了顿,压低嗓音:“但是陶冉在采访中对智械生命和整个仿生人产业的默示,这很危险,这些东西报道出去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若言反问:“可是,记者不正应该做信息的传递者吗?沉默只会助长不公,如果怕惹上麻烦,又何必选择做新闻工作?”
关聪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话是这样说没错,但这是陶冉的一面之词,主观的描述,并不等同于真相。”
李若言年轻气盛,哪怕关聪给出诸多理由,她依然无法完全信服,继续反驳:“事实足够清晰,前因后果明朗,细节充实,有证人证言和法律裁决,又怎能是主观的描述?”
关聪看李若言油盐不进,也有些上火,指节叩击桌面:“我们是正经媒体,不是营销号,陶冉的暗示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考证。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李若言几个月的努力,换来关聪一句“没有发言权”。
熬夜过后,李若言脸色苍白憔悴,此时却因情绪波动而变得绯红,她仍然不肯放弃这篇文章:“退一万步来讲,哪怕陶冉后半段的叙事有失偏颇,但失去这部分,就像拼图拼到最后少了一块,采访就不完整。”
关聪啧了一声,他想不明白平日里灵透的年轻人,怎么这时候如此执拗:“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这不是改的问题,更不是删的问题。不是不发,只是暂时不发,这叫‘合理延迟’。”
李若言张了张嘴,说不出话。
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编辑部的,同事探究的目光被她留在身后,李若言只是一味向前。
关聪的说教一直回荡在脑海,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堵得慌。
此时还是工作时间,车厢里乘客稀少,站台音响似乎受到信号干扰,广播声夹杂嗡嗡嗡的杂音,听不出抵达站名。
李若言神思恍惚,在她听来,耳边一切声响都如同窃声私语,嘲笑她天真且愚蠢。
凭借本能,李若言转过街角,一股寒意袭来,倘若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整个事件,那么是不是一切就能说得通了。
这一刻,如遇仙人指点,思维豁然贯通。争议事件、关键人物、独家专访、合理延迟……李若言如梦初醒般串联起一切,关聪已经暗示的足够多了,是自己太过天真,看不透世界的灰暗。
事情回到最开始,误打误撞,李若言用坚持和真诚打动了陶冉,以专访的形式获得了独家报道的权利。
采访顺利进行,两人相谈甚欢,围绕陶冉人生经历展开深度讨论,陶冉更是给予独家内幕,内容剑指智械生命和仿生人产业。
首先是,陶冉的前东家,智械生命“恶意诽谤”陶冉侵犯商业秘密,导致陶冉被关押候审。虽然陶冉侥幸翻案,但已造成伤害终究难以弥补,智械生命的动机值得怀疑。
然后是,现在的热点话题——仿生人。自仿生人上市以来,面临巨大社会争议,抗议与威胁接连不断。
比如,仿生人占据劳动市场,大量失业人员示威游行,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针对仿生人的恶意破坏。
又比如,自仿生人诞生起,伦理问题如影随形,涉及社会关系、技术滥用、生命定义等多个纬度,引发社会思考。
仿生人正值风口浪尖,陶冉在采访中提及“第二大脑的开发”和“自我意识的培养”,一经发布,或许又会把这一议题推向一个高峰。
挑战行业龙头企业,揭露真相或许会招致麻烦,但陶冉义无反顾,也是李若言作为记者的职责所在。
然而,媒体机构却以“缺少证据”等为由延迟公开,压稿以垄断信息,将陶冉的发声雪藏,导致信息过时、失真、失去影响力。
这本质上是一种操纵行为,利用排他性的保密协议限制陶冉的言论自由。
如果陶冉再向其他媒体透漏同样内容,那无疑有违契约精神。
天价违约金成了封口费,李若言的报道成为陶冉沉默的协议。
李若言不敢再继续思考下去,坐在路边长椅上静静决堤,她宽慰自己,这一切都只是她的胡思乱想,对面不过是一艘空船*。
但文章不能发布已成事实,李若言对陶冉感到万分抱歉,正如关聪所言,陶冉有意逃离大众视野,此次接受采访,全在李若言穷追不舍,结果却是,陶冉的信任被辜负,真相难见天日。
空船效应:有人在湖上遇到一只空船,误以为对方故意冲撞,心生愤怒。然而,靠近后才发现船上无人。意指:赋予他人无意的行为过多情绪和意义,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