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滴翠

芒种节的风俗,一是饯花神;二是煮梅。

煮梅,即煮青梅,最早源自夏朝,三国中,亦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将初结蒂的青梅摘下来,适度浸泡,用小火熬煮,再淋上蜂蜜备用;同时将乌梅、山楂、甘草、陈皮、洛神花清洗干净,浸泡两刻钟,加入冰糖,在锅中煮开;最后把煮好的青梅、桂花卤放进锅去,加些冰块,就是一道开胃解暑的甜汤。

如今,煮梅的风俗在南方比较盛行,北方不怎么常见,贾敏为了黛玉,少不得差人去自家府里一趟。

贾母道:“吩咐厨房一声就行了,何必麻烦。”

贾敏解释道:“府里日用的青梅,是京郊田庄产的,没有我专差人从南方送来的地道。”

贾母笑道:“你既这么说,我少不得也要尝尝。”

贾敏道:“那是自然,您不说,我也要请您的。”

王熙凤笑道:“我们少不得也要跟着享口福喽!”

贾母佯嗔道:“你别光想着自个儿,快让人去唤宝玉、林丫头她们过来。”

“这可不好,”

王熙凤抱住贾母胳膊,笑道:“宝玉和林妹妹她们今个都在园里饯花儿玩呢,急急火火把她们撮来做什么?依我说,不如等汤煮好了,差人送去园里。”

贾母听的有理,只是冰凉的青梅甜汤,一处处送去,费时费力不说,甜汤也就变得不好喝了。

纵送进园,最好是把大家聚在一处。

贾母想了片刻,拍板道:“那就让人分出十几碗汤来,一起送去你珠大嫂子的稻香村,你进园看着,让每个人都喝几口,沾个节日的喜气,可别落下了谁。”

王熙凤答应着要走,贾敏起身,笑嘻嘻道:“老太太,我也进园去逛逛。”

贾母好笑道:“去去去,知道你惦记着林丫头,在我这里坐不住。”

贾敏和王熙凤姑侄两个一面说说笑笑,一面进了园。

今儿的大观园热闹万分,姑娘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或掐了花瓣柳枝,编成轿子、马车;或将各色绫锦纱罗,叠绞成出行仪仗上的盾牌、旗帜、华盖状,然后用彩线系了,绑在桃杏李樱等树上。

风一吹,压天盖地的花瓣齐往一处飞去,配着树上系的轿子、马车、盾牌、旗帜、华盖……

恰如花神临世,众花齐迎。

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以及平儿带着大姐儿,香菱同众丫鬟都在园中。

唯有黛玉不见。

迎春抬眼环视一圈,纳闷道:“林姑娘呢?”

众人都摇头,说没看见。

迎春笑道:“好个懒丫头,难道这会儿还在睡觉?”

宝钗道:“你们等着,等我去闹了她来。”

她抬步便往潇湘馆走,一面走,一面想着昨天的事。

她越想,心里越不自在。

昨儿本来计划的相当周密,谁承想忽然来了个贾敏,将她的连环毒计破坏了一大半。

她让袭人、茗烟假借老爷的名头,将宝玉骗出去,让哥哥请客治席,灌醉宝玉只是其一。

真实目的是离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破坏木石姻缘。

趁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让袭人作出万分火急,大难临头的模样,把宝玉父亲传宝玉的假消息,传到林黛玉耳朵里。

那么,以林黛玉对宝玉的关心,肯定会时不时派人来问,看宝玉是否回来,有没有事。

有自己大哥和收买的贾政跟前的清客相公留人,宝玉只能晚上回来,加上喝了酒,当晚无法及时去潇湘馆说明情况。

林黛玉知道后,必会主动来怡红院看望宝玉。

到时候,她先一步来怡红院,堵住宝玉。

宝玉吃了自家的酒席,出于礼节,他也得在屋里待客,自然无法得知院门外的事。

而宝玉的四大丫头中,袭人、麝月、秋纹已皆是她们薛、王两家同党。

唯有晴雯是老太太一脉,无法收买。

不过,晴雯有个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毛病,她和袭人正好可以利用这点。

先让袭人,把其他看大门的小丫头都调走,再让秋纹出面,假借宝玉的名义,催逼晴雯去看大门。

骗晴雯的那一套话都准备好了,就说:“宝二爷要接待宝姑娘,命你去守着大门,无论是谁,哪怕是主子小姐,都不许放进来。”

有晴雯守门,林黛玉纵然再敲,也进不去的。

林黛玉若当时气的闹出来,她正好可以借这点大做文章,让府中人知道,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大晚上的来男眷院里,因被锁在门外,闹了一场。

从此,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名声坏掉了。

不过,以林黛玉的傲劲儿,八成不会当场闹的,大约会隐忍。

加之林黛玉知道,晴雯是贾母跟前的人,直性子,暴脾气,不会说谎,对主子的事,尽忠尽责,从不马虎。

而今晴雯作为宝玉房里的大丫头,却被派来守门,那大约只能是宝玉吩咐的。

如此一来,林黛玉被拒之门外的事,就由晴雯之口,成功嫁祸给了宝玉。

第二天,宝玉纵然分辩,发生这么一件巧上加巧的事,林黛玉本来就疑心病重,她会全然信任宝玉的话?

如果林黛玉卖出晴雯来,更好,正能借着林黛玉、贾宝玉的剑帮她除了晴雯。

从此,宝玉身边的几个大丫头都是她麾下的人。

可惜,她千算万算,没算到贾敏昨儿悄悄来了。

她设下天罗地网,结果林黛玉没往套子里钻。

昨天晚上,林黛玉碍于贾敏,听说宝玉回来,只派了雪雁来探问情况。

隔着一道门,雪雁听到晴雯的声音,当即扬声唤道:“晴雯姐姐,我们姑娘教我问一声,宝二爷有事没事?没事我就回去了。”

晴雯听了道:“没事,请林姑娘放心。”

然后雪雁就提着灯回去了。

她费尽心机,各处打点使钱,设计这么一出,戏已鸣了锣,结果正主没来,只能散场。

薛宝钗一万个不甘心。

本来她还想着,今天一大早去潇湘馆看林黛玉的笑话呢。

现在笑话是看不成了,只能暗暗去探查一下,看看林黛玉早上不出门是什么原因。

薛宝钗想着,逶迤如花蟒般,朝着潇湘馆而来。

走到山子石下的时候,忽然抬头,看到宝玉进去了。

她不由心下暗想,宝玉和林黛玉从小一处长大,两兄妹不避嫌疑,自然无话不说。

昨天袭人来潇湘馆,说老爷叫宝玉出去的事,林黛玉是知道的。那这会儿宝玉来了,必然会跟她解释他是被他们薛家哄出去喝酒。

说不准,宝玉还会提到昨晚她来了怡红院。

林黛玉这个人,冰雪聪明。

通过这一连串的线索,从袭人想到宝玉的小厮,再想到她哥哥薛蟠,再想到她晚上来怡红院,再想到雪雁回禀晴雯的话。

若雪雁昨晚回去,再多嘀咕一句:“怎么是晴雯姐姐守大门。”

说不准,林黛玉就能猜到她有意设计她。

自己不露面,林黛玉少不得会考虑,是不是她自己多心,爱猜忌,冤枉了人;一露面,又紧随宝玉后头,简直坐实了林黛玉的猜测。

那林黛玉若在宝玉跟前,把诸般分析往那里一摆,宝玉万一也怀疑她了呢。

不如不去,自己就守在潇湘馆附近留心观察,好见机行事。

正想着,见前头草地上停着两只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恰如上次自己在荣府花园没有打散的那一对,瞧着甚是恼人。

她想着,便从袖中掏出一把镂空雕花、玲珑小巧的乌金铁扇来,展开,趁其不妨,猛往前头一扑。

那两只玉蝶敏锐的感受到了夹着杀气的风声,不待她扣下扇子,已经飞了起来。

薛宝钗一击不中,忙在后头赶着直追,一直追到滴翠亭处,两只玉蝶飞过了河。

薛宝钗暗忖,上了那边的桥,就盯不到潇湘馆处的动静了,没得为两只破蝴蝶,耽误自己的正经事。

她便转过身,正欲往回再走些,忽然听到滴翠亭里有人悄悄说话。

听其声音,其中一个竟大似宝玉屋里的小红。

小红她是知道的,她名叫林红玉,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长得也好。

袭人她们说,她被安排来怡红院当个浇花喂鸟的小丫头,却并不安守本分,而是铆足了劲想往上爬。

但她今天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滴翠亭地方偏僻,因建在水上,地基比较高,站在亭中,往东北方向看,正能看到潇湘馆门口。

宝钗心中咯噔一声,大感不妙,自己又因为袭人她们的话先入为主了。

这丫头想往上爬不假,但恐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替林之孝两口子当探子,看看怎么下宝二奶奶的注。

而今这丫头专盯着潇湘馆,看宝玉天天进进出出,大约将来是准备让父母站队林黛玉的。

她繁乱的想着,身体越发靠近了窗,生怕自己漏掉里面任何一句对话。

里头,两人话赶话的,宝钗已听出了七八分。

起因是小红丢了一块绢子,小丫头坠儿说贾芸捡到了一块,问是不是她的,小红说是,收了绢子。

坠儿要替贾芸要谢礼,小红默了一会儿,另拿出自己一块绢子,让坠儿拿去给贾芸。

不用细想,坠儿给小红的绢子,必然是贾芸的。

两人一来一回,通过一个刚留头,尚且不需注重男女大防的小丫头坠儿,悄悄互换了贴身私物。

她正听的入神,忽听里头小红道:“咱们只顾说的高兴,外面万一有人来了,悄悄听见呢。不如将这些槅子推开,就算有人来,咱们也看得见,别人也只以为咱们在玩。”

宝钗听了,心里一惊,电光石火之间,已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

[1]逶迤其中一个含义,委,曲也;它,蛇也。比喻像弯曲的蛇。

联系后文,宝钗以被蛇咬伤来咒黛玉,作者点在此处,用春秋笔法,暗喻宝钗是那条毒蛇。

“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

“宝钗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2]滴翠亭名中的“滴翠”二字,为一谜底,指代一个历史事件:项羽于乌江抛泪自刎。

“滴”为滴泪,“翠”为羽卒,即项羽卒。

滴翠亭四面环水,亦有四面楚歌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乃自刎而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章 滴翠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红楼]贾敏有了随身空间
连载中是正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