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长信殿内一片寂然,正殿内皇后面色愠怒正和几位内女官翻看太子这几个月来的脉案和起居录,一旁侍奉太子的内侍、女官跪了一地。
独圣人伫立在西面的镂花窗前,面朝外看着,眼神涣散,神色凝重。
卜内侍仓皇进殿禀报道“陛下,刑部及左右卫前来缴旨。皖堤建造一应的文书全部送入刑部,窦公在殿外请旨。”
圣人收回目光,又望向寝殿内珠帘宝帐后隐隐搓搓飘忽的人影,心中惴惴不安,思虑片刻道“让刑部尚书窦知温、侍郎霍无忌以及大理寺……”
尚未说完,正殿侧门开了一角,内给事李内侍进殿,脸色不虞,下跪请安,不敢动身跪奏道“陛下,天门街前南川县主遇刺。”
南川县主乃宪王长女,昇和十二年太子封东宫后,圣人又册封了宪王、定王两家的长女为县主,分别为南川县主、乐陵县主。
忽到切近的宪王,脱口问道“南川她怎么样了?”
李内侍赶忙回禀道“县主无恙,只是受了些惊吓。”
宪王这才舒了一口气,圣人瞧着他说道“大郎,你要不先回王府看看南川。”
宪王躬身作揖,不安道“太子尚不知如何,儿臣不敢擅自离去。”
一日间横生多事,圣人顿感疲乏。
吁嘘一番后,才注意到尚在候旨的卜内侍。即刻下令道“命刑部窦知温、霍无忌审理兖州水防一事,下赐蟠龙金令,便宜行事,五日后面奏;天门街……由左右骁卫暂时封禁,火速命内舍人许浑拟旨着大理寺侦办此案。”
话音刚落,寝殿内太子妃飘然走来,轻声唤道“圣人,太子转醒了……”
卜内侍得圣命出了东宫,此时内舍人等一众谏官应该在紫宸殿后头的抱厦内公干。
今日在此当值的袁补阙瞧着没什么正经事,便与身边的同僚管拾遗谈起了八卦“听说刚刚在殿前太子吐血了,你说会不会……”
管拾遗位低一等,一听议论还是太子,勉强笑了笑不敢作答。
袁补阙觉得甚没意思,刚起身要走,里头坐着抄书的吕舍人听见动静也未停笔,只道“你这是去做什么?”
袁补阙耸了耸肩道“下官去出恭。”
吕舍人一旁坐着玩笔的许浑也起身道“本官同你一道去。”
两人结伴出了抱厦,这紫宸殿是圣人处理政务的地方,自然没有臣子出恭的地方,他们还要走到不远的清辉阁才能方便。
袁补阙此人平素最爱收集一些琐事,出手也相当阔绰,所以与那些宫娥内侍的关系也极好。
他见许浑要与他一道正好解闷,心头也是一喜。
二人并排走在甬道上,许浑先道“我们来之前出了什么事,圣人着急把太子送去东宫。”
袁补阙一脸的骄傲,表示自己知道此事。但也架不住许浑再三央求,这才小声说与他听“听说是奏对之时,太子吐血晕倒了。”
许浑心中也是咯噔一下,国之储君,刚过而立之年吐血只怕寿数有限啊。
“这消息可靠吗?”许浑轻声问道,
“夏内侍身边三泰说的,怎么会有假。”袁补阙冷了脸,他最不喜欢有人质疑自己的消息了。
不多时他们到了清辉阁,刚踏进院子。清辉阁主事孙承旨上前拦住了他们,对着他们呼喝道“这会儿你们不在紫宸殿伺候,跑到这里瞎逛什么。”
袁补阙一脸正经道“出恭啊。”
孙承旨脸上挂不住,佯嗔道“能把你憋死吗?快给我回去,跟吕舍人说午后你们就出宫,也不必来这儿应名。”说完让小内侍们半推半赶地把他们俩人送出了清辉阁的院子。
许浑在院子里时,曾留意到阁内飘出了大概四个人的声音,其中一个倒像是中书令栾右相。
这是软禁重臣,看来天要被捅个窟窿了。
回去这一路,许浑料想是兖州那份奏疏出的事,他脑子里依稀记得这封奏疏最后的署名是兖州节度使杨涟,他可是栾右相保举的人。
袁补阙看许浑一路在想事情,也没多嘴,陪着他回了抱厦。
这时卜内侍一脸焦躁站在抱厦外,看到许浑的身影上前双手抓住了他道“我的许舍人啊,你这是去哪了,快快快……圣人有令着你火速拟旨。”
许浑倒是慢条斯理地坐下,铺纸润笔。还一边听着卜内侍转述了圣人的谕令,半盏茶的功夫一道谕旨就成了,卜内侍得了旨意匆匆离去。
以往像这样传谕的差事都是内给事李昌做的,看来今天是不太一样了。
一旁誊抄省事录的吕舍人也喃喃自语道“让不会查案子的人去查刺客,圣人怕是动了什么旁的心思。”
这一天过得格外的快,不多时金乌西坠,一晃已将近子时。
宫内四处静谧,院落高挂的灯笼随着微风肆意摆动,里头的烛光忽闪忽闪,或明或暗。
长信殿西配殿内仍是一片焦灼,几位杏林好手还在斟酌拟定的药方,为首的楼医令瞧着药方上这二十几味药,又留神看了好几遍才战战兢兢到西偏殿,准备面呈皇后。
西偏殿内,丰皇后坐在榻上伏案假寐,殿前放着一座绨素屏风,安寺人先进内通禀,又引着楼医令进殿。
丰皇后为着太子的病,一天未曾合眼,加之又上了年纪,此时面容有些憔悴,内女官应巧儿将拟好的药方呈上,丰皇后仔细瞧着,边问道“太子因何会吐血?”
楼医令独一人进内,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太子应是忧思过度,内虚不调,加之饮食上……”
丰皇后听闻此话,拍案而起“住口,本宫不是太子妃,由得你们糊弄,忧思到吐血哪里是一日两日的事儿,三日一请的平安脉,昨儿起居录上还写着安泰呢。”
楼医令见状身子伏得更低了不敢再辨,一时殿上鸦雀无声。
应巧儿来到丰皇后跟前,小声说道“殿下,太子之病鬼祟异常,要不要请太常寺的岳览来一趟。”
太常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下辖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禀牺署、汾祠署。太医署除了能延医治病之外,还有一职咒禁博士,听闻这岳览便是由咒禁博士入的太医署,积年升迁如今已是太常寺丞。
丰皇后听说过这位岳览,枢密副使柳鄯家母亲曾出过事,也是岳览出手摆平的,而后柳家不仅奉其为上宾,还与他八拜之交结为兄弟。不得不提圣人幺弟端王妃是柳家的长女,这样一来岳览就有两位高官护持,在朝中自是平步青云。
丰皇后斟酌再三道“你与安风亲自去一趟,今夜把他请来。”
又将案上的药方递给了另一位内女官银芦,吩咐道“先抓药,煎上吧。”
看着屏风后头的楼医令,皇后又道“你们小心候着,若太子的身子再有变数,小心你们的脑袋。”
应巧儿与寺人安风奉旨出宫,轻车简行。车驾内应巧儿手里握着皇后教令倒是有些犯难,这岳览自己要上哪里去找呢?
安寺人的主意倒令应巧儿放宽了心“不然先去柳府打听一下岳寺丞的住处,这样行事也好快些。”
应巧儿表示赞同,岳览不好找,柳府倒还是熟悉的。
半个时辰后应巧儿与安风到了柳府,叩响偏门。府内的两个门房听到响动,睡眼惺忪结伴起身,一位把门稍开了一道缝打量来人,竟是宫里的穿着,另一位瞧这情形,不敢耽搁立马往后头跑去,去找柳府管家马述。
这边门房把偏门打开,满面含笑“不知天使漏夜前来,有何要事,需要请我们家老爷吗?”
安寺人说明来意,询问道“可知岳寺丞,岳览,岳大人的住处?”
“小人倒是知道,可岳大人好像本月中旬出京往冀州访友去了。尚不知有没有回京。”门房低头答话,不敢直视二位天使。
安寺人闻言望向身后的应巧儿,“这怎么办?”
应巧儿沉思片刻道“既然他不在,便是没有这个福气……京内不只他一个咒禁博士,找不到他,咱们就去请旁人。”
说罢,与门房作别正要离开,柳府管家马述到了。高声喝住了马车“那小子不知道,二老爷他到京城了,今儿傍晚捎来的信,府里还给他送去吃食。”
应巧儿心头一喜,问道“他住哪里?”
马述面露难色,这地方既不好说又不好找。安寺人见他不语,只道“你可去过,要不你来驾车。”
马述眼尖看到车驾内放着一卷玉轴,自知不好推却,接过缰绳驾马而去。
一路过去大约一炷香的功夫,来到了升平坊。升平坊原先也是相当热闹,只是先帝太宗景善九年发过一次大火,死了不少的人。那时节正值冬春交际,又引起一场瘟疫,多少有人觉得此地不详,慢慢的这里就成了京城的贫民窟,让他们也能找片有瓦的地方住。
应巧儿瞧着外头的情形,倒是有些诧异,柳府管着岳览的一日三餐怎么就没给他换个地方住。
行在了一个破旧的院落门前,院门是虚掩着的,轻轻一推就开了。院落靠井的位置架着个竹竿架晾着几件常服。
正堂屋内零星有些光影,未见人。马述高声喊道“二老爷,岳大人在家吗?”边喊边推开了屋门。
这屋内更是简陋,正堂连张桌子也没有,只左右竖着两个锈迹斑斑的烛台架子,上头的蜡烛只有毛笔头那般长了。烛火映衬正堂挂的那图画——钟馗嚼鬼图。
画像上的钟馗豹头虎额、满脸胡须,身下骑着猛虎,左手领着恶鬼的下半身,右手持剑,嘴巴里还在咀嚼着恶鬼的上半身,只留着一个恶鬼头在嘴巴外,背景是些山石翠柏,头顶上盘旋着几只蝙蝠。
应巧儿瞧着这画只觉恶鬼眼睛眨了一下,唬得她心中一惊,后退了几步,这时东侧屋里,突然传来有人轻咳的声音。
马述先一步过去,撩开帘帐里头只有一张床和一些简单的家什。
岳览在床上打坐,月光下瞧见是马述,敛身下了床“老马,怎么晚过来做什么?”
这时又闪进了两个人,安寺人手里提着内造宫灯,照清楚了这位岳大人,五官生得倒是清秀,人有些偏瘦,一袭靛青的圆领袍,腰间佩着银带。晚上不睡觉,穿这么整齐在打坐真是闲情。
未言其他,应巧儿手执玉轴言道“皇后教令。”此话一出,岳览与马述伏地而跪。
应巧儿接着道“命太常寺丞岳览火速入东宫见驾,不得有误。请吧,岳寺丞。”
这厢马述自回柳府,应巧儿一行人快马行车,将将一个时辰又赶回了东宫。
西偏殿内,太子妃还在这儿等候他们复命,看到应巧儿倒露出了几分喜色“怎么样,人请来了吗?”
太子妃乃平阳郡公元氏嫡女,昇和元年与太子成婚,婚后二人感情和美,膝下育有一子一女,长女长乐郡主,长子扶风郡王。
今日之事骤然而发令太子妃异常惊愕,到这个时辰尚未合眼,保养再好的面容此时也有些憔悴。
“太子妃,人在殿外候旨了。”应巧儿作揖答道,又问道“皇后殿下呢?”
“母后到底上了年纪,近来刚开春,正是嗽疾平发之时,本宫让银芦侍奉母后回宫休息。”太子妃道,
又对安寺人吩咐道,“安寺人,你带他先去与楼医令那里看看脉案,一会儿再进内瞧太子。”
应巧儿有些不解,心说这是为何?太子妃瞧着应巧儿道“宫里的规矩,你走后,母后又下令传了几位咒禁博士应召,寅时一道看吧。”说完,太子妃往太子寝宫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