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跨越经纬的星光守护

从敦煌归来后,白砚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他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与经历的表达,而是开始尝试用艺术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就在这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参与“世界文化遗产艺术巡展”,用画笔展现全球各地濒危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一次的旅程遍布全球。在秘鲁马丘比丘,白砚顶着高原反应,连续数天蹲守在古老的印加遗址旁,观察朝阳如何为断壁残垣镀上金色,记录下当地老者讲述太阳神庙传说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顾沉则背着氧气瓶,一边照顾白砚的身体,一边用无人机从高空拍摄遗址全貌,为他提供独特的创作视角。夜晚,两人蜷缩在帐篷里,听着安第斯山脉呼啸的风声,顾沉用便携式投影仪播放收集到的印加音乐,白砚跟着节奏在速写本上勾勒线条,将古老文明的韵律化作跳动的笔触。

在柬埔寨吴哥窟,白砚被树根与石墙纠缠共生的景象震撼。那些缠绕在佛塔上的巨大榕树,仿佛在诉说着自然与文明的博弈。为了捕捉到最佳光影,他和顾沉每天凌晨四点就抵达遗址,架好画具等待破晓。有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断了创作,他们躲在残破的回廊下,看着雨水顺着雕刻精美的石阶蜿蜒而下。顾沉突发奇想,用矿泉水瓶接满雨水,混合当地特有的植物汁液,调配出天然颜料。白砚深受启发,创作出一幅充满流动感的画作,将暴雨中的吴哥窟描绘得如梦如幻。

在北极圈边缘的挪威,白砚和顾沉跟随萨米族牧民体验驯鹿放牧的生活。极夜笼罩下,幽蓝的极光在天空中肆意舞动,萨米人用古老的喉音吟唱着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歌谣。白砚被这种原始而纯粹的文化深深打动,尝试用荧光颜料在黑色画布上重现极光的绚烂,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表现萨米人帐篷的独特结构。顾沉则深入了解萨米族的手工艺,学习制作皮鼓和鹿角雕刻,将这些元素融入白砚的创作构思中。

巡展启动当天,白砚的作品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展厅被设计成环形长廊,观众沿着路线前行,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从敦煌的飞天到马丘比丘的太阳门,从吴哥窟的微笑佛像到北极圈的极光,每一幅画都配有当地文化的详细介绍,其中不少文字都出自顾沉之手。一位来自秘鲁的外交官在马丘比丘系列画作前驻足良久,激动地说:“这些画让我看到了家乡的灵魂,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文化的珍贵。”

庆功晚宴上,白砚站在露台上,望着巴黎璀璨的夜景。顾沉悄悄走到他身后,为他披上外套。“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巴黎吗?”顾沉轻声问。白砚转过身,眼中满是笑意:“那时候只想着彼此,现在却想着如何让更多人的故事被看见。”两人相视而笑,身后展厅透出的灯光,与远处埃菲尔铁塔的闪烁交相辉映。

巡展结束后,白砚和顾沉决定将部分作品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他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寻找身边的文化星光”活动,鼓励网友用各种形式记录身边的传统文化。某天,白砚收到一条特殊的私信,是一位来自中国偏远山区的小女孩发来的,她用蜡笔画下了村里的傩戏表演,并写道:“我也想让我们的文化像星星一样发光。”

看着手机屏幕,白砚的眼眶湿润了。顾沉揽过他的肩膀,轻声说:“你做到了,我们把暗巷里的星光,变成了照亮世界的光。”窗外,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点点,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向着更广阔的天地,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暗巷与星光
连载中zay /